首页 > 仙侠修真 > 不存在的逆袭——真西游 > 第三章 极乐东传观音奉佛旨,宝经西取玄奘报皇恩

第三章 极乐东传观音奉佛旨,宝经西取玄奘报皇恩(2/2)

目录

李世民出榜招僧,选定了玄奘法师,选好了黄道良辰,聚集一千二百高僧,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刚做到第七天,观音菩萨就来泼冷水了。菩萨与惠岸化作二僧,拍案道,你只会讲这小乘教法,会讲大乘教法吗?玄奘法师说,这个……,不会。正说间,李世民得报而来,一看认识,正是前两天送锦澜袈裟和九环锡杖的和尚,就问他们干嘛捣乱,误己佛事。观音菩萨说,法师讲的这小乘教法,不能度亡魂,得会大乘教法才行。李世民自然追问,大乘教法在哪儿。菩萨说,在我佛如来西天大雷音寺处,随即腾云而去,半空中丢下一个颂子,最后两句“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现在一个善信的三个条件都满足了。大唐皇上一言九鼎,并坚定的信仰佛教,而且迫切的需要大乘教法来超度枉死城里的亡魂。

李世民当即停办法会,问有谁肯去西天拜佛求经?旁边闪出玄奘法师,表示自己愿效犬马之劳,求取真经。

玄奘是真的要去取经吗?有一定的自愿成分,毕竟取经之后是可以得到正果金身的。但取经之路艰难重重,唐僧是清楚的,他跟自己徒弟说,“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自告奋勇呢?原因很简单,受人恩惠,替人消灾——他自己说道“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报国耳。”

李世民呢,还怕玄奘取到真经不回来,叮嘱他“宁念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就这样,观音菩萨很好的完成了取经任务的第一步,找到了一个善信(唐太宗李世民),安排好了取经人(玄奘)。

三、取经出发前的故事总结

至此,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已经展开。佛教神仙打造出孙悟空这个惹祸精,作为弃子放出来试探道教实力,并得出结论:道教实力虽然很强,但佛教已经有能力分庭抗礼,可以向东扩大势力范围。在开展业务还有很大障碍的情况下,如来佛祖主动转变思路,由“送经”改为东土善信前来“取经”。

在实现如来佛祖计划的过程中,观音菩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首先借泾河龙王事件让李世民去地府走了一遭,坚定了他对佛教的信仰,成为佛教在东土的最佳代言人。在李世民办的水陆大会上抓住他的痛脚,并现真身说法,把“取经”这个对李世民本来可有可无的需求变成刚需。

有人质疑说,“唐王游地府”这件事不一定就是观音菩萨的安排,因为十殿阎王是听命于天庭的。没错,十殿阎王是听玉帝指挥的。不过,地府里最大的领导却是佛教的——地藏王菩萨。以观音菩萨在佛教的身份地位,找地藏王菩萨安排这件事儿,实属小事一桩。地府上下对李世民非常客气,十殿阎王对判官涂改生死簿视而不见,这些都可以证明事先有领导打过招呼(同为唐朝天子的李渊显然就没有这个待遇,被地府中的鬼使呼来喝去,也不敢顶撞)。

观音菩萨落实好李世民这个善信之后,便通过李世民安排了唐僧玄奘这个取经人,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不着痕迹。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唐僧玄奘也是观音菩萨安排金蝉子转世在这里的(唐僧的身世,因为明末版本里没有,江流儿这一回是清初版本增补,且时间前后有矛盾,不做解读)。

从取经出发前的故事看,佛教的进攻是精心策划的。在佛祖的领导下,他们有试探(孙悟空),有卧底(转世金蝉子),有策反(李世民)。相比之下,道教的应对就显得毫无亮点可言。不过,都是神仙,谁也不是无能之辈,道教方面的反击还是一点点展开了。

最后,从唐僧决定替唐太宗取经这件事,我们应深刻体会到“拿人手短”这个道理。平时总是接受别人的小恩小惠,到了某些时刻,不得不回报给别人更多。玄奘深感皇上恩重,明知九死一生,也不得不“自愿”押上性命远赴西天求取真经,就是最好的例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