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一章(2/2)
郦丽漫不经心说:“丹丹,你不要多想,我只是随便问问。你今天没事的话,咱去打羽毛球吧?”
丹丹高兴地说:“走,我正愁没法消磨时间呢!”
四
一天晚上,叶剑良的老伴秦楼月把自己女儿丹丹叫到自己的屋里。楼月说:“你跟妈说实话,你有没有男朋友?”
丹丹低着头说:“妈,不急。我还小,晚几年再考虑个人问题。”
丹丹妈妈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说:“你看人家钟琴琴,钟旅长在世时人家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男朋友。钟旅长走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你呀,真叫妈不放心。”
丹丹张了张嘴没有说什么,她的心事现在怎么能跟妈说呢?
丹丹的二哥叶有明结婚前丹丹利用送请柬的机会去了一趟北岗乡,除了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任务和我三叔见面商量铲除叛徒潘振远外,她还偶然看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周志山,周志山现在是新编一团一营营长。
叶丹丹和周志山上小学时就认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那时候周志山的爸爸周文昌在临山一所中学教。周志山和叶丹丹小时在同一个学校读小学,一次丹丹上学时被一个男孩子有意挡住路不让她通过,周志山上前给她解了围,从此二人就认识了。虽说后来丹丹上了女子中学,二人离得远了。可是一到周末二人经常在一块相聚,丹丹至今还记得志山哥哥给他讲的馒头的故事。一次,丹丹到周志山家玩。晚上周志山的妈妈郝金红留下丹丹在一块吃饭,吃过饭周老师去批改作业了,志山的妈妈去刷碗筷。丹丹也要帮忙,郝金红不让,她说:“你们年轻人聊你们的。”
在周志山屋里,志山说:“你知道咱们北方人吃的馍为什么叫馒头吗?”
丹丹摇摇头说:“不知道。”
志山说:“建兴三年,也就是公元225年,蛮王孟获率兵十万,侵犯蜀国。诸葛亮令赵云、魏延为大将,起兵五十万向南方进发。兵渡泸水时,当时是‘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那时人迷信据说需要杀几个蛮人,用蛮人的头来祭河。这样就可以保佑渡河人免受瘴气的侵袭从而保障渡河人的生命安全。诸葛亮为了从心上征服孟获,不让乱杀人。他让厨师用面做成蛮人头的模样,用蛮头(馒头)祭河。这就是馒头(蛮头)的来历。”
丹丹瞪着大眼睛说:“好有学问啊!”
周志山也喜欢丹丹。丹丹长相一般,但是她却乖巧,和周志山两个人很谈得来。两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志趣相投。他俩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经常上街游行参加学生爱国活动,他们两个人的心越走越近。
后来周老师调到了平K县县城教,全家都搬走了。他们见面的次数就少了,但是埋在心里的思念和爱情却是与日俱增。
接前回,叶丹丹与我三叔和董运海如约见面后在离开北岗乡好再来饭店时,碰巧周志山领着一些战士便装在北岗乡北街路东“好再来饭店”附近担负警戒工作。叶丹丹在离开时,她看到了远处的周志山。她想跑上前和周志山拥抱在一起,她有很多话想跟他说。可是她想起了秦芳记严肃的面容,谨慎的语言:“在沦陷区工作,不时会窜出一条狗咬你。咱们地下工作者不暴露自己,才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组织。”她觉得在北岗乡到处有敌人的耳目,一不留神就会窜出一条狗来。保密性工作让她脸上冲着志山开心的笑切换成让人费解的微笑,肩上的责任让她控制着自己的情感,让她选择了噤声。她依然拉开车门坐上了汽车,把爱牢牢揣在心里,丢下了一路清风。
周志山在远处看见了也认出了叶丹丹,只见她坐上车安全离开了。他正在担负团长的警戒工作,这是他乐意看到的。他的双眼紧盯着那辆车想把它留下来,可是车还是无情地开走了。他知道丹丹从事的是地下党工作,他理解她没有看他而尽快离开。他不知道这次在离开背景下的偶然相遇,是否是预示着以后两个人只有在梦里相见的必然?
五
有一天晚上,我三叔和董运海副团长谈到一营营长周志山的身世非常兴奋。听董运海介绍说:“周志山不是周老师的亲生儿子,而是抱养别人的儿子。”
原来周文昌夫妇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子女,在这方面虽然也进行过努力,后来看希望不大也就放弃了。郝金红也是教的两个人在子女问题上看得开。
他们两个看到国家的贫穷和软弱,看到自己的国家正在受着RB鬼子的侵略。他俩觉得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首要的问题,要改变国家的命运必须从教育入手。只有提高国民素质,解决人的问题,国家才能强大,才不会受世界列强的欺负。因此两个人把教育人放在第一位,就在两个人全身心都扑在了教育上无暇考虑子女问题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学校的葛老师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孩子。
葛老师老家是玉杯县、陈家营镇前葛庄的人。一次回家探亲时,路过陈家营镇时捡到一个孩子。他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孩子的家长来寻找孩子,当时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水坑上的冰冻得很厚,他看见有的小孩和大人在冰上行走。他见孩子是又冷又饿,就把孩子带回了自己的家里。葛老师家里有四个孩子,二男二女。他老婆对他无缘无故领回家一个孩子,数落他一顿。孩子在他家里呆了十几天,既没有家人认领也没有发现谁丢了孩子。问孩子,孩子估计两三岁还不懂事,孩子哼哼唧唧说不出个所以然。他想到自己的同事周老师没有孩子,就自作主张把孩子带了回来。郝金红一见到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他了,周文昌还有点不乐意,可拧不过妻子。后来他俩决定先照应这个孩子,如果知道是谁丢了孩子再给人家也不迟。事情的结局不说大家也都明白,过了几年也没有家人来认领。周老师夫妇就在临山市给他报了户口,正式把他作为自己的孩子抚养。周文昌给孩子起名叫周志山,他们两口子把他当做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疼他爱他,送他上学,关心他的成长。
董运海知道我三叔在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因此也留心这件事。后来他无意中听到一营小周庄的一个战士周成毅说他们营长周志山的事,他觉得周志山有可能就是我七叔,因此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我三叔。
我三叔听罢董运海的介绍,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运海你不要蒙我了,这事可不能随便乱说。”
只见董运海一本正经说:“这有什么,战争使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你以为我是在瞎说,我没有事了跟你在这里闲扯淡。”
我三叔没有说什么,面对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他也拿不准,他心里边既高兴又有点不好受。他对董运海说:“运海,周志山是不是我七弟,现在还拿不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不能胡说,以后不要再提了。”
弄得董运海也云里雾里,我三叔嘴上是这样说,他心里比谁都着急,他想自己的七弟不就是三岁时丢失的吗,难道周志山就是失散多年自己要找的七弟?
这正是:母亲委托找兄弟,听有线索心中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