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班底(2/2)
按照他的说法,东海公室也可以尝试,扩大当下选材的范围;乃至呈请朝廷,增设夷州的童试、院试规模,乃至争取独立举办藩试、公试;最不济也可以有所增加,保举和选送的名额;其中潜在的立场十分明朗了。
而没落宗室、文学院出身的李继晟,则态度比他更加激进一些;认为如今的东海公室,无疑要承担起更多更大的责任。因此,扬州的江南贡院未免有些远了,因该在宗藩院提起议案,在夷州直接设置府试的分场所。
当然了,这种有些激进的态度,似乎与他放弃了在京的前程,转而投附公室的隐情有关;江畋虽然不可置否,但是口头感叹和赞赏了,孔吉庆和李继晟直言不讳的敢谏。但最后发言的南敬亭,却有些令人出乎意料。
南氏乃是国朝有名的家门世家之一,其先祖最早可以上溯到,追随张巡、许元等人坚守睢阳的三十六将之一南霁云。曾经单枪匹马突出重围求援,被坐而观望的各路大将相继拒绝后,又杀回来一同赴死的一代英豪。
不过,在这个严重魔改的时空线上,无论是这位南八处士,还是大名鼎鼎的张巡、许远;或是号称满门英烈的颜真卿、颜臬卿兄弟,都因为人为的干预和影响活过了安史之乱。也成为泰兴天子镇压天下的肱骨干臣。
南氏也因此成为国朝的显赫门第/将门世家之一,像是南氏的分家/南八的族兄南齐云,甚至通过百年大征拓的海路,远在泰西之地建立起来专属的藩国。现任的尚书右仆射南怀恭,同样也是出自魏州顿丘南氏一脉。
作为舍人南敬亭的看法则是:当下天下纷乱多变,选拔更多治理安民、承达上下的官吏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的是治平患乱、守土保境的武力;乃至是不拘一格的选拔奇人异士、搜罗奇物良材,充实公室有备无患。
所以,南海公室只让参观府试,未免有点诚意不足,或是虚应了事;真要参考和鉴证的,也该是武举之类的选拔过程,才更有意义。这确实是江畋没能顾及到的角度和盲区了。
当然了,听取他们的各自意见和看法,江畋还算是比较满意。因为,虽说他们各自有所立场和潜在的私念;但是在黄色结晶所放大、反馈回来的情绪和表层思维中;还算相对的表里如一和直诚,并无言不由衷之处。
这样的话,江畋就可以稍微放心的使用他们,来维持自己当下的人设;同时伺机营造一些假象和烟雾;来误导那些别有缩图之人,乃至来自暗中的阴谋算计。赋予更多的职责和信任,充当日常外围势力的缓冲屏障。
另一方面,除了岛上、外海的各支分家和藩属之外,作为公室直领的臣下,其实可以更进一步的细分为:内臣、家臣、世臣之属。其中内臣最为简单,就是包括公室主、世子和若干亲眷在内,附庸关系的内府下臣。
而家臣的层面又次之,举家世代服务于公室;而监守、管理、运营夷州各处产业、庄园、工坊、山林水泽的本家之臣;最后,才是拥有自主和独立性的世臣,也是被征召或是选拔,委任为一府七州各级官吏的臣属。
他们也同样代表了,权衡东海公室内部的多方势力考量。虽然,江畋自持的手段和伟力,根本不用在乎这些人的想法;但为了方便后续革新去弊的政策推进,减少潜在的阻力,还是需要他做出一点姿态和榜样来的。
因此,在这一番品评之后;江畋却是示意他们稍稍退到下层。然后对着刻意留下的掌典梁博义道:“承蒙连日的款待甚周,又奔走不缀,现在还请掌典为余解惑一二,你与你背后那些人,想要表明的态度和意思。”
然而,形容温雅俊朗的梁博义,却是不由自主摸了摸脸,露出一丝苦笑道:“少君还真是心细如发、明辨善察,却不知,某是在何处露出了,端倪和行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