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世俗帝国的建97(2/2)
离开燕家绸缎庄后,阿虎有些担忧地说道:“小姐,他们会答应吗?”
王语嫣望着街道上的人群,坚定地说道:“会的。他们别无选择,就像我们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王语嫣一边等待着燕家的答复,一边派人四处打听齐国商业圈的消息,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她知道,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终于,在第三日傍晚,燕家派人来请她。王语嫣心中一紧,知道这场博弈,即将开始......
燕家是主要往新国就是以前的陈国运送货物,在赵国也补充一批,到了陈国倾销,然后带着陈国的紧俏货到赵国和齐国挣大的差价。
有王语嫣母亲嫁入的世家王家,生意自然顺风顺水,后来新朝建立,王家想要再进一步,步子太大扯到蛋,最后鸡飞蛋打。
而新国和赵国交战,持续交战,商路断了,燕家的生意就只是和赵国,韩国的商人做了,原来一本万利的生意没了,只能是微利入账,很是不习惯,好日子过惯了,奢糜无度,无法适应苦日子。
族中又开始联姻,和经济实力强的商人、权力大的世家联系,对于新国王家的覆没,燕家只能是惋惜。
王语嫣眸光微闪,将一锭银子推过去:\"明日带我去见见燕员外。\"
她不确定,是否外祖家还能接纳她这个孤女,心里有些忐忑,只能是先和旁系的燕氏商人谈判,商人利益至上,她现在没有新国的世家势力,也没有太多的本钱,只有赵国边关集市修建,大量商人云集要到齐国去发大财的消息。
如果她和齐国当地陌生商人合作,很有可能被生吞了,对方有意设局,再有勾结的官府人员,就可以没收她的全部财产,手下也会被抓捕起来,成为苦工。
和燕氏出了五服的商人合作,一方面大家有姻亲关系,这点古人还是很尊重的,无形中有了一点保障,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她掌握了边关商人的情况,可以将齐国的、新国的和赵国商人需要的东西提前准备好,最快速度准备好货。
利用这个信息差,大赚一笔,第一桶金下来,双方五五分账,也能让她在经济上有了本钱,手下几十名从死亡中逃出的护卫,给他们在齐国安家,一个重新崛起中的王家就出现了。
暮色如浓稠的墨汁,缓缓浸染着齐国的街巷。街边商铺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晕开,映照着来往行人匆匆的身影。
王语嫣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腰间挂着那道用明黄绸缎包裹的圣旨,步履从容地穿梭在人群之中。
当她踏入一间绸缎庄,掌柜的目光瞬间被她腰间的明黄吸引,瞳孔猛地一缩,原本平淡的神色立刻变得恭敬而谄媚。
“姑娘大驾光临,小店蓬荜生辉!”掌柜的快步迎上前,殷勤地引她到内堂,将镇店的上等绸缎尽数取出,“姑娘尽管挑选,这货款……什么时候方便给都行!”
这是商人拉住客户的常用手段,不能当真。王语嫣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指尖轻抚过柔软的绸缎,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她从小就对经商之道有着敏锐的直觉,再加上入宫学习的那些日子,不仅精通了繁复的宫中礼仪,更学会了如何利用身份与规则为自己谋利。
秋末的齐都临淄,寒风裹着枯叶掠过青灰色的城墙。王语嫣立在燕氏绸缎铺的雕花门槛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中圣旨的缎面,明黄的色泽隔着衣料隐隐发烫。此刻她望着店铺里堆叠的绸缎——那些泛着冷光的绫罗绸缎,在黯淡的天光下如同陈旧的败絮,全然撑不起她对新国商路的野心。
\"燕掌柜,这批货至多够装满两辆马车。\"她垂眸抿了口茶,茶盏轻碰红木桌面发出清脆声响,\"新国前线战事吃紧,光是军需布帛的缺口便以千匹计。\"
余光瞥见掌柜额角沁出的薄汗,她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赵国衰落后,新国如破土春笋般崛起,广袤疆域内对物资的渴求恰似饕餮之口,而自己手中这道圣旨,正是撬开这盛宴的金钥匙。
踏出绸缎铺时,暮色已将整座城池染成黛青色。王语嫣裹紧狐裘,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街边酒肆飘出的酒香混着烤羊肉的焦香,却勾不起她丝毫食欲。
她在盘算着,该如何在这商贾云集的临淄,织就一张能承载巨量货物的商业密网。\"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父亲临终前的教诲在耳畔回响,她抬眼望向夜空,猎户座的三星正悬在城阙之上,冷峻而明亮。
第二日卯时,晨雾未散,王语嫣已出现在城南商行聚集的街巷。青石路面结着薄霜,她的绣鞋踩上去发出细碎的咯吱声。
率先叩开的是孙氏茶行的门,当明黄圣旨自袖中滑落,老掌柜浑浊的眼珠瞬间瞪大,佝偻的脊背竟不自觉挺直。\"王姑娘若肯提携,孙某愿押上全部身家!\"颤巍巍的声音里,既有赌徒的孤勇,也藏着商人对时局的敏锐嗅觉。
接连三日,王语嫣穿梭于七八家中等商行之间。城西的李氏皮货庄,后院晾晒的兽皮在风中猎猎作响,庄主摸着圣旨边缘金线绣的蟠龙纹,喉结滚动:\"小人愿出三成利,只求跟着姑娘闯新国!\"城东的周氏粮行里,成排的米袋堆得比人还高,少东家盯着圣旨,眼中闪烁着野心与不安交织的光:\"若能打通新国商路,周某愿认姑娘做这商队的主心骨!\"
筹备商队的日子里,王语嫣的住处整日车马喧嚣。她坐在雕花拔步床上,借着烛火清点账本,窗外的更鼓声渐次传来。
有时她会想起幼时在父亲书房玩耍的场景,那些泛黄的账本与算盘珠子,原来早已在她心底埋下经商的火种。而如今,这道圣旨赋予她的,远不止是通行之便——它是身份,是震慑,更是能让无数商人甘愿铤而走险的定心丸。
终于到了启程那日,晨霜未化,二十余辆马车组成的商队已集结在临淄西门。车夫们甩着响鞭,骡马喷着白雾,车厢里满载着绸缎、茶叶、皮货与粮食。
王语嫣端坐在主车上,掀开锦帘望向送行的商人们。寒风卷起她鬓角的发丝,圣旨的明黄在衣间若隐若现。\"此去山高水长,\"她扬声说道,目光扫过众人紧张又期待的面孔,\"但只要过了齐国边关,便是新国日渐昌隆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