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送粮送到武德驿(2/2)
朝廷不否认,于是岭南的许多汉化蛮夷都拼命向汉族大姓上面靠,朝廷又不插手民间族谱,故而许多新汉人的家族族谱都十分夸张,动不动就跟炎黄二帝扯上了关系。
若论外貌,韦令礼的颧骨很高,肤色发黑,是很典型的东南亚人种长相,但他说得一口流利的官话,熟读儒家经典,便是再有大汉主义思想的中原人也不能否认他汉人的身份。
作为思同县常平仓大使,韦令礼本来是不需要亲自押送粮草的,但他族中有个堂兄在汉军中出任弩手,便请托了关系,谋了这么个差事。
这意味着韦令礼的工作是可以被录入军功的,对于他的职位升迁、品级提高很有帮助,所以韦令礼非常用心。
随着汉军不断向大理国内部推进,沿途的道路也被粗略修建了驿站,凡在大理国境内新修的驿站,驿部皆以唐朝皇帝的年号为名,武德驿自然就是唐高祖的年号所定,大概位于后世罗平县与西林县之间。
这是一段超过了三百里运输距离的路程,韦令礼以借调的方式,来往于武德驿以及南宁府之间,负责统计地方官府雇佣民夫的通行距离、沿途损耗等。
这支超过千人的运粮队伍,其中官府雇佣的在册百姓不到一半,其余都是沿途羁縻州、县、洞的洞蛮百姓。
毕竟属于羁縻州,所以羁縻地内部事务都是由朝廷委任的知州、知县等管理,羁縻州县内部不均田,居住在山林之间的洞蛮百姓也愿意用劳力换取奖励。
在这种事情方面,朝廷的应对一贯很灵活,似官府在册雇佣的百姓,支付铜钱;而洞蛮百姓人等,则可以用粗布、盐巴等生活物资来进行实物支付。
新汉与前宋一样,对于西南诸蛮夷百姓,采取了一种更加和平的同化手段,广西的省立农学堂的教授学生们,会在官府与羁縻州县的掌权头领们谈判同意后,由土兵护送着前往各处山寨,教导百姓们纺织、种植、养殖等技术。
这属于新汉版本的“扶贫”,目的是能够让洞蛮百姓们有最基本的自给自足的能力,毕竟吃饱了饭的人,总是不那么容易闹事的。
韦令礼的助手就是一名省立农学堂的学生,名叫韦康才,虽然都姓韦,但两人不是一个家族的,韦康才是桂州桂林府人士,祖上是真的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南下汉人,跟韦令礼这种刚刚汉化不到三代的不同。
韦康才很年轻,他戴着斗笠,将衣袍下摆卷在腰间,举着一面红旗,正在指挥车队前行。
朝廷对于“扶贫”的学生们有政策,似韦康才这样愿意钻到深山老林传播农业技术、并且协助汉军后勤运输的学生,履历上是要记一笔的,一旦毕业,参加吏员考试时也有加分,以后升迁也会更加快捷。
所以韦令礼很羡慕这位同姓助手,因为对方未来的起点要比他高太多了。
前方策马而来两骑,是负责沿途侦查的汉军骑兵,一名骑兵高呼:“武德驿已经备好饭菜,今晚有鱼有肉,鼓鼓劲儿,还剩十多里就到啦!”
押送粮草的百姓们顿时欢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