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改变河西教育历史走向的,小人物警察冯大田(1/2)
任何人的底气,都来源于经济实力。
任何一个部门,一流的工作也都来源于经济实力。
嘴上说没有用,在工作中,不谈格局,生存才是王道,不谈情怀,务实才是根本。
哦。
道理再多,多至千万,可没钱就办不成事。
我给教育厅王厅长打过招呼,在市里教育扶贫款再给你们一点。
我这个市长就这么大的权力,多给你们西河县下拨教育基金三百万。
坚决杜绝个别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
让个别贫穷孩子在食宿,车费方面得到补助,不能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刘局长你是知道的,在农村一袋面,一桶油的分配,都事关政府的形象。
贫苦家庭孩子上学补助,一定要做到公平。
好了,市里还有一个工业与农业用水协调会,城市需要水,村民也需要水,到底谁重要,我要亲自参加。
祁连雪暗示,下属何惠民,刘世杰要走人。
县长何惠民大失所望,他没有想象中的教育基金一千万后面,再追加一千万,不过也好总算有成绩。
市长祁连雪答应教育基金,在下拨三百万元。
有总比没有强。
县长何惠民偷偷暗笑,这一下县上的办公经费宽裕了。
他出来一趟也算有点成绩,为西河县又争取了三百万。
西河县教师人员多,仅靠国家救助程序复杂,是不能发工资的,在这种情况下市里多给三百万救助预算外资金。
贫困县教师的工资,能不能按时发放就显得特别重要,也是他的政绩之一。
而民政局长刘世杰,此时还想有些作为。
《调整学校结构,改革教学制度,使普通教育步入历史的转型,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就是引用民政局长刘世杰《阳光捡漏》计划书。
“化泥土为陶瓷,化矿石为金属,化水为电力。”就是捡麦穗计划的翻版。
扶贫从孩子开始,要让孩子融于社会,孩子可塑性强,是一项收益慢,三千元钱就可以拯救一个家庭。
想到这些,刘世杰还是有点惆怅,那三百万教育基金远远不够。
祁市长。刘世杰站起来。
县长何惠民暗暗给刘世杰递个眼色,已经多要了三百万,做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就行了,不要在上级面前不识时务,这是官场的大忌。
哦。
刘局长。
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上有什么事?
写个调研报告,送给市民政厅······祁连雪打断了刘世杰的话。
祁市长,你是知道的。
我们西河县夹在火星沙漠和宇宙沙漠之间,是一个贫困县。
我们县有八个乡,一个乡有八个行政村,一个村有四个生产队。
再说,祁市长,我们西河县村民打工,主要就是金城市公司的矿山、隧道、井下、建筑、化工、煤矿、这些行业危险性高。
一个生产队有一个孩子,虽然减免了学费,但是到乡上的中学也有几十公里,住宿、伙食对一个贫困家庭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一个队有一个孩子,一个乡就是三十二个孩子,一个县就是二百六十六个孩子。
祁市长你是知道的,一个村贫困人家不止一户········
祁连雪大惊,他想起了那句:“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你说的真实吗?
祁连雪又重新坐在沙发上。
县长何惠民脸刷的红了,恼怒的望着刘世杰,眼睛射出一道寒光,意思适可而止就够了。
刘世杰装作没有看见。
何县长,极个别的孩子上不起学,我以为就是十几个。
听刘局长说,你们西河县一个乡就几十个孩子,一个县就是几百个孩子。
祁市长,我们西河县是戈壁省状元县,尊师重教已渗入到西河人的骨髓里,哪里有这样的事情呢?
我们已经在各村选派了教师,哪里有孩子上不起学?
县长何惠民信誓旦旦的说:“一定是刘局长口误,或者统计数据错了……”
你说刘局长是这回事吗?何惠民用责怪的眼神望着刘世杰。
是有这回事,我们西河县每个村都有老师,国家的免费教育计划,一年级二个孩子,二年级三个孩子········最后六年级的孩子,无法上初中。
市长祁连雪大惊,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
我看了人大,政协委员的调研报告,这种现象基本上杜绝了。
祁市长,那是他们把偶然性看成了必然性,把必然性当成了偶然性。
一个孩子在村里上了一年学,又有学习潜力,然后到县城上学,考上了清华或者北大就大肆宣传。
而对那些没有潜力的孩子,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所以调研报告里无法真实的反映西河县的教育现状。
你说的是真实的吗?
祁连雪又反问西河县民政局长刘世杰。
祁市长,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县长何惠民知道纸里包不住火,他就轻描淡写,说出了西河县的部分教育现状。
祁市长,我是民政局长,是扶贫的,知道西河县的现状。
像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西河县恐怕也有三百多。
金城市长祁连雪呆坐在沙发上,误人子弟啊。
他长出了一口气,然后说:“何县长,刘局长你们到西河县,把这些失学的孩子第一手资料拿来,我和吴书记商量一下,要在金城市开一个内部通报会,着手解决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
我们不能学涸辙之鲋,干涸的车辙里鲫鱼处境困难,急待水源来救。
我们只要一碗水,孩子上学是个大事情,我们一定要尽力而为。
县长何惠民,民政局长刘世杰对西河县失学孩子的汇报。
特别是民政局长刘世杰的汇报,如一声惊雷,并非极个别孩子上不起学,而是几百个这样的孩子。
此刻市长祁连雪不为政绩,也不为升官,内心的悲悯与善良油然而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