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 第186章 教授知识

第186章 教授知识(2/2)

目录

为了让自己暂时打消这个危险的念头,陈舟缩在窑洞中,连着读了好几天鲁滨逊漂流记原著。

通过鲁滨逊的遭遇,他提醒自己——出海后,遭遇的一切都将是未知的。

哪怕是鲁滨逊这样的老水手都有差点被洋流冲进深海漂流的遭遇,更别说他这样毫无航海经验的普通人了。

如果说在旱季选个好天气在近海转悠几圈是消遣,是放松。

那在雨季出海,就是厕所里打灯笼,找屎了。

……

勉强靠理智束缚住了自己蠢蠢欲动的心。

由于可供锻造的金属材料和消耗用的燃料都已不足,陈舟的生活难免变得清闲了起来。

水车的零件虽已制造完成,受天气影响,一时半会儿还不能拿出去组装——

陈舟准备为水车搭建一间横跨河水两岸的木石结构磨坊,那样既便于加工粮食,也有益于水车的维护。

……

锻造室内再也听不到叮叮铛铛的声音。

他在窑洞中休息了两天,闲的浑身难受,百无聊赖之下,最终还是待不住,给自己找了些新工作干。

比如继续绘制教材,比如绘制一艘能出海的带有风帆的舢板的设计图。

再比如和土著们多沟通沟通,不说掌握土著语,起码也可以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情报。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别看陈舟在掌握知识的广度和高度远胜于土著,但让他跟土著一样,钻木取火,用木弓木箭狩猎,潜水捕鱼,投掷木矛,他还真做不到。

一半出于好奇,一半出于打发时间的需求。

每天土著们结束工作回到木屋休息时,陈舟都会带着星期六星期日加入他们的行列,跟他们交流一番。

长此以往,还真让他学会了不少土著语的词语,对土著们所掌握的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尤其是钻木取火和制造木质弓箭方面,随着几次尝试,他也能不甚熟练地用最原始的方式生起篝火了。

……

从土著之中汲取知识的同时,陈舟也在思考,他所掌握的技能中,有什么是能传授给土著的。

别说,仔细一想还真不少。

其中最基础的厨艺方面,就有煎炒烹炸等多种做菜技巧,以及辣椒、蒜、大葱和薄荷的使用方式。

恰好陈舟锻造的成品中有几把菜刀和两口不算太圆的铁锅。

在教授土著怎么做菜的时候,他顺便把这些厨房用具带到了土著们的小厨房中,让土著们一边观摩一边尝试着实践。

待土著们渐渐了解做菜都有什么窍门,陈舟又教了他们另外一项技艺——藤编草编。

不过藤编草编陈舟自己都没学明白,教给土著时也只能教些最基础的。

至于复杂高级的编织制品,他示范不明白也讲不明白,索性就照抄那本编织书,将上面比较粗浅的编织技法都画在了白泥板上交给了土著们。

只要他们用心学习,总能一步步掌握藤编技巧,自行编织出藤椅藤柜草帽草席等实用物品。

这样既省得陈舟费精力为他们操心,说不定还能沾沾土著的光,自己也早日享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

除厨艺和藤编之外,陈舟对土著们的另一贡献也与生活息息相关。

……

他一直都很疑惑,为什么土著们有制造独木舟的能力,且可以出海,还会因食物发愁。

就算岛上食物资源严重不足,大海中的鱼虾螃蟹可是异常丰富。

就算每天只赶海,捕捉上岸的虾蟹贝类,捡拾海带和死鱼,都不至于沦落到吃人维生的地步。

跟土著们一交流他才发现,原来土著们根本不知道虾和螃蟹能吃,也不认识可食用的贝类。

而且他们唯一的烹饪方式只有烤,或者说烧。

而烤不熟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杀死海生物体内的寄生虫,也不能破坏海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

在这个前提下,许多“勇敢的先驱者”在食用稀奇的海生物后没几天就去世了。

他们的死亡致使部落中的长者坚信虾蟹和所有贝类都是有毒的,甚至连许多海鱼都不敢吃。

关于有毒生物的信息口口相传,使得土著们一直到现在都不敢食用大多数海生物,只敢捕捉他们所熟知的几种海鱼。

就算在8月1日的盛宴上,面对煮熟的尚保持着海生物外形的虾蟹和扇贝,他们都没几个人敢于尝试,生怕毒死自己。

……

“这也不能吃,那也不敢吃,能活到这个年纪真是难为你们了!”

了解到土著们在部落中过的是怎样的苦日子后,陈舟慷慨地将他验证过的,所有能吃的海生物和植物果实都教授给了土著。

从前专心绘制的画谱在这时派上了用场。

想指明哪种动物无毒,只需给土著们看看画册,让他们记住该生物的主要特点就行。

毕竟有毒的海生物比较稀少,而且长得都很有特点。

……

教授土著们如何辨别海生物本来是无意之举,陈舟万万没想到,土著们看了画谱后,还让他收获到了一份意外之喜。

自登岛开始,只有偶尔在赶海时遇见的巨型龙虾,还有一种只发现过一次的巨型螃蟹,土著们竟然都亲眼见过。

据经常在近海潜水捕鱼的土著说,这两种生物在海水中多得很。

只是它们面目狰狞,生得丑陋,不像是可以食用的样子,他们从未捕捞过,更别提食用了。

陈舟垂涎龙虾和螃蟹许久,听了这话,对于出海一事的心思又活泛了起来。

……

待土著描述完龙虾和螃蟹的特征,他又凭着记忆绘制了其它几种珍贵的海生物交给土著辨别。

比如海参、玳瑁、巨型扇贝、砗磲、生蚝、和鲍鱼。

由于他并不在沿海地区长大,也没吃过几次海鲜,对这些海生物的了解途径仅限于各类美食视频,所以绘制出的图像并不准确。

尽管如此,土著们依旧认出了最特别的海参和扇贝,还为陈舟提供了玳瑁的线索。

据他们所述,这些海生物大部分都能在近海找到。

唯一不同的是玳瑁,它们的出现通常在祭祀前后,而且一旦出现就是几十上百只。

早些年土著在小岛上经常能捉到玳瑁,杀死它吃肉,将玳瑁蛋烤熟了食用,那是他们艰苦生活中难得的美味。

可惜没过几年,登岛的玳瑁就越来越少了。

……

对此,老祭司的解释是玳瑁是天神的恩赐。

因为他们作战不够勇猛,干活不够卖力,天神收回了对他们的奖赏,只要他们勇猛作战,奖赏还会回来。

曾经土著们对这套说辞深信不疑。

自从到了岛上,接受了陈舟和星期六的教育,这些并不蠢笨的人慢慢地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弄清楚了自己被欺骗的真相。

世间万物运行的本质原理就摆在那里,并不惧怕验证。

相对祭司的谎言,陈舟教授的知识显然更可靠。

况且以他的身份地位,说话的分量本就比土著祭司的话重很多,也更容易获得土著的信任。

……

随着距离拉的越来越近,陈舟最终还是没忍住,将自己想要出海的意愿表达了出来。

他未隐瞒那两艘独木舟的存在,并将出海的目的告诉了土著们。

寻找沉船的残骸,寻找沉入水中的火炮,如果能顺便抓几十只龙虾,几十只螃蟹,挖几十个大型贝类,搞几十条比小臂还粗的海参就更好了。

……

面对首领的要求,土著们都表现得十分为难。

他们没有那么多肠子,犹豫了片刻,还是斑马这家伙带头,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平时出海当然不是难事。

但在这个季节出海,谁都没有把握能活着回来。

土著们能制造独木舟,从小岛划到大岛,靠的可不是撞大运或者胆子大。

作为世代居于岛屿,与海相伴的岛民,他们深知大海的可怕,对风暴的力量更是深有体会。

只要进入雨季,所有独木舟都必须拖到岸上,决不允许出海。

这条规矩可不是老祭司编造的用于限制他们行为的谎言,而是经过事实考验过的铁律。

哪怕陈舟是他们的新首领,且懂得他们无法理解的知识,并深受他们尊敬,他们也无法昧着良心欺骗陈舟。

与火枪的神秘莫测相比,海上的惊涛骇浪所体现的威力显然更加直观。

火枪只能在瞬息之间夺走一个人的性命,风暴却能抹平整个部落,将大树连根拔起。

土著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新首领真的能与大自然的伟力抗衡。

……

听了“业内人士”的看法,陈舟想在雨季找个稍微晴朗的日子出海的心思总算被彻底掐灭。

时间已至9月末。

距离第三年的周年大礼包没剩几天了,雨季结束也进入了倒计时,他可不想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和些许废旧金属断送了性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