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27章 烽烟再起

第327章 烽烟再起(2/2)

目录

这玩意不论是关中还是河东,遍地都是,朝廷授田,要求百姓永业田必须种桑树,还要种槐树、枣树。

不种还不行。

桑可以养蚕织布,

而枣可不仅是水果,它也是一种粮食。

就算干旱、蝗灾、水涝,枣子也能有收获,晒干后就是粮食。

桑树结的桑椹,晒干后也一样是粮食。

当年三国大战,曹操和吕布的兖州之战就打了两年,中间还遇到蝗灾,打到后来双方都没粮了,各引军退去。

当时各路诸侯,为了填饱军队肚子,也是各显神通。袁绍在河北,让手下吃桑椹,袁术在江、淮,摸河蚌。

曹操军过新郑,地方进贡桑椹干,让曹操高兴的跳舞。

枣子、橡果也都是适应性强,无须过多管理,产量也还可以。

江淮之地的袁术,江东的孙策等人,他们就还能靠水吃水,吃河蚌田螺鱼虾。

李逸此前征粮购粮,

不仅是五谷的粟麦豆这些,也收购枣子、桑椹、橡子等,洛阳围城,动则粮荒,斗米几千,甚至有几次还出现过十两黄金买一斗米。

而尧君素、王行本守蒲坂三年,据说早到了吃人的地步。

据说兖州之战时,曹操军队无粮可食,程昱在东阿县强掠粮食,还杂以人脯,才给曹操凑了三日军粮,据说也因此事,后来程昱没能位至三公。

后来曹操能够三国,就是吸取到了足够的教训,一边打仗一边种地,打到哪,就在哪屯田种地,从此三国。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不是打的多轰轰烈烈才显本事,真正善战者,从不打无准备之战,不会轻易开团,啥都没准备就拔刀,莽夫也。

李逸不懂兵法战阵这些,但他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没有粮饷,没有装备,再能打也没用。

当年汉武帝干的匈奴人到处乱跑,靠的可不仅仅是士气,还是精良的装备,才能一汉抵五胡。

议事到中午,

李逸留大家吃饭。

“正好从关中运来一批腊货,咱中午就沙锅炖腊味,一边吃一边继续聊。”

腊肉炒藠头,腊猪蹄炖山药、蒸腊板鸭

这批新到的腊货,其实就是李逸家里送来的,今年李逸大力发展养猪,不仅自己庄园养,还把猪崽给佃户、乡人们养,既得猪又得肥,

李逸在解池有盐田,

不仅晒了许多好盐,还趁盐南风,在湖里捞了许多漫生盐。

漫生盐虽品质差,可拿来腌菜腌肉腌鱼这些却不错。

养一年的猪,冬天杀了,腌、晒、熏,很快就成了咸香好腊货。

罗三亲自带着李家部曲奴隶,车拉马驮的运过来,相比起运粮食,这些腊货要好运点。

对于浩州坚守的唐军来说,

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啊,

不管腊肉腊鸡腊鸭还是腊鱼火腿香肠,又或是咸菜霉豆腐,都是军中急需的。

比起醋布可强太多了,这既是肉食,又能调味。

蒸饭的时候,放几块腊货在里面一起蒸,绝了。

罗三他们送来的这批腊货,甚至还有许多腊板油。李逸没想到,猪板油居然也能腊,并不会熏化掉,反而让油带着股独有的香味。

前线虽说粮食储备不少,但总的来说物资还是短缺的,尤其是肉食这些。

中午这顿饭,

大家吃的都很高兴,

李逸也挺高兴,既能为浩州将士们改善生活,李家的这些腊肉也算有了好销路,价格也还不错,大赚一笔。

李逸用解池盐田的盐,加上自家养的猪,做腊肉这试验,算是获得了成功,今年李家的庄稼,也因养猪增加的猪肥,增收了不少。

养鸡鸭也算成功了,还下了不少蛋。

唯一失败的可能就是养兔子,李逸原本觉得兔子一年可以下几胎,非常能生,谁知道真的养了才知道,这玩意确实能生,但打洞也厉害,不好圈养。

最麻烦的是,如果分散的养那么一窝两窝还行,数量一多,就容易生病,而且这玩意一死一窝。

吃的比猪还厉害,真细算下来,不如养猪。

只能说让百姓家里养那么一窝,边养边吃,或是边养边卖,勉强还行,但不适合大规模养。

真要细算,规模养殖,其实养羊最好养,然后是养猪,再是鸡鸭鹅,养狗都比养兔子好养。

大家吃着腊肉烤着炉子,对刘武周没太担忧。

甚至有人都有点迫不及待的希望刘武周快点来,早点打完这一仗,大家早点省事,就可以安心猫冬了。

尤其是如今驻守孝义城的主将淮阳王李道玄,这位比李逸还年轻一岁的郡王,每战必先锋,冲的比谁都猛,他更是一边啃着一块腊鱼尾,一直向李逸请求,

他想主动出击,带兵伏击刘武周。

“都说刘武周外号鸡冠王,我倒想砍下他脑袋仔细瞧瞧,是不是真长了个鸡冠子。”

引的大家哄堂大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