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崇祯要修仙?这大明大概是要亡了!(2/2)
在这期间,朱慈烺抽空送了李定国等人一程,并且叮嘱他们到了辽东不能意气用事,若是有人敢用他们之前的身份区别对待他们,直接找当地的锦衣卫便是。
李定国等人心中自然是无比感动,再三拜谢朱慈烺后,这才去往了辽东。
转瞬又到了上朝之日。
晨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给紫禁城镀上了一层朦胧的光影。
文武百官们身着庄重的朝服,井然有序的踏入大殿,然后下意识地抬头望向龙椅,满心期望能看到崇祯的身影。
只可惜,到最后来的并不是崇祯,而是负责监国的太子朱慈烺!
刹那间,大殿内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仿若汹涌潮水,一波接着一波。
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崇祯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偏偏要跑去求仙问道
要是人真能修仙,嘉靖皇帝又怎会驾崩
这种事情简直荒谬至极!
只是大臣们虽义愤填膺,可碍于皇家威严,只能暗自在心里嘀咕,满脸皆是无奈。
当然了,这些都被朱慈烺看在眼里,但他压根就不在乎!
伴随着朱慈烺一个眼神示意,王承恩瞬间高喊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的大臣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迈出队列,然后毕恭毕敬地说道:
“敢问太子殿下,不知陛下到底何时回宫”
朱慈烺缓缓摇头,脸上装作无奈的叹道:
“这件事情本宫无从得知,父皇近日来沉迷于修仙问道,一心追求长生,本宫多次苦劝,却始终无果,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大臣们听后,又是一阵唉声叹气。
唯有薛国观和几位老臣,心中早已洞悉一切。
因为看到朱慈烺眼下的反应,他们就知道他们猜对了!
这八成又是朱慈烺和崇祯合演的一场大戏!
只是具体的目的他们也不是很清楚,毕竟他们就算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其实现在的崇祯早就不想再当这个皇帝了.
紧接着又有两个朝臣出列,不过说的都是关于崇祯求仙问道的事情。
朱慈烺也只是随意的敷衍了几句就打发了。
眼见众人并无要紧事上奏,朱慈烺也就准备宣布退朝了。
反正现在的国家大事都是先由内阁处理,再呈递到自己这里,自己上不上朝的,对大局影响似乎不大。
可突然就在这时,兵部尚书李邦华阔步跨出队列,高声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老臣有事上奏!”
朱慈烺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但还是点头道:
“李尚书,请讲。”
李邦华神色凝重地说道:
“前不久,老臣计划为辽东将士和九边将士准备过冬衣物,便将预算呈至户部。”
“只是没想到竟被户部驳回,这关乎辽东将士和九边将士的生死存亡,还望太子殿下做主!”
朱慈烺听后,精神瞬间为之一振。
因为他知道辽东和九边本就是苦寒之地,每至冬季,也是最难熬的时候。
为这些将士们准备过冬衣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怎么会被户部驳回
想到这儿,朱慈烺目光如电,直直地看向户部尚书倪元璐,质问道:
“倪尚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倪元璐听到这话赶忙站了出来,脸上尽显为难之色。
但还是答道:
“回太子殿下,户部确实驳回了此事!”
“不过这是因为李尚书索要的数量太过庞大,户部实在难以筹备,所以才驳回了。”
“因为李尚书打算制作三十万件服,再加上鞋及其他衣物,每套大概需要耗费八斤。”
“若是再加上损耗的话,算下来最少需要三百万斤。”
“可今年朝廷收到的总量还不到三百万斤,若全给了九边将士和辽东将士,那么京城百官、以及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将士过冬就成了难题。”
“臣这也是没办法!”
李邦华一听这话,急得向前跨了一大步,然后大声说道: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九边的将士和辽东将士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吧!”
“要知道朝廷已经三年没有为他们更换冬装了,他们现在的衣物根本就不能抵御寒冬!”
倪元璐耐着性子回应道:
“李尚书这就未免有些夸张了,事情应该不至于到那种地步,依本尚书之见,缩减一下服数量,十万套较为合适。”
事实上户部要是有足够的的话,倪元璐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拿出来。
毕竟他也知道九边和辽东的将士们过得很辛苦。
但是他也没办法啊!
今年朝廷收上来的就那么多,要是全给了九边和辽东,京城这边怎么办
要知道京城的文武百官、锦衣卫、京营、腾骧五卫可都指着这点过冬呢!
当然,皇宫就不必说了,无论何时何地,东西都是要先供应到皇宫的。
然而听到这话的时候,李邦华却是坚决反对道:
“绝对不行!因为这些不仅要供应九边和辽东,还要供应那些辽东百姓。”
“若没有这些的话,你可知道今年九边和辽东会死多少人”
“至于京城这边,大可以由户部出面采购。”
倪元璐一听这话,也不禁动了肝火,提高音量道:
“李尚书,事情哪有这般简单你可知如今大明每年产多少这东西有时候就算用钱买也未必买得到!”
“再者朝廷若是大量收购民间的,肯定会导致民间的涨价,如此一来普通的百姓就买不起了,到时候又得冻死多少人”
“你只想着边军和辽东,难道就不顾其他百姓的死活了”
一时间,这两位尚书大臣争得面红耳赤,如两头对峙的公牛一般。
群臣见状,也纷纷站队。
有人主张先顾辽东,保证大明边疆安宁。
也有人则认为应优先保障京城,稳固国家根本。
大殿内的喧闹声震耳欲聋,几乎要将殿顶掀翻。
这下子,就连朱慈烺一时也没了主意。
因为他对明朝这个时期的产量和收税方式并不了解,所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纷争,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片刻最后,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然后高声说道:
“诸位不必再吵了,此事稍后再议!”
伴随着朱慈烺开口,众人这才渐渐安静下来,大殿内的喧闹声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一片寂静。
没办法,毕竟太子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接下来有没有臣子在上奏了,所以没过多久便下朝了。
下朝之后,倪元璐和李邦华两人相视一望,各自冷哼一声正准备离开。
可没想他们离开皇宫,有小太监快步上前拦住他们,然后恭敬地说道:
“二位大人留步,太子殿下要召见二位。”
两人心中了然,不用猜他们也知道,肯定是为了的事情。
随即二人不敢耽搁,便匆匆赶到文华殿。
而此时此刻,朱慈烺早已在殿内等候着了。
紧接着,不等倪元璐和李邦华行礼,朱慈烺便直接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一丝关切的微笑说道:
“两位不用如此多礼,坐下说话。”
说话间,便有太监手脚麻利地搬来两张椅子。
毕竟这两位大臣年事已高,平均年龄都有七十岁了,所以朱慈烺对他们向来敬重有加。
等到他们坐下后,朱慈烺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开门见山地问道:
“倪尚书,你告诉本宫,去年京城冬天到底冻死了多少人”
听到这话这一瞬间,户部尚书倪元璐像是被惊雷击中,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不自觉地抓紧椅子扶手,脸色更是变得惨白如纸。
他怎么也没想到,朱慈烺一上来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而朱慈烺也不说话,只是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倪元璐,静静地等着他的回答。
片刻之后,倪元璐才磕磕巴巴地说道:
“根据朝廷统计,约有一千八百人。”
听到这个数字,朱慈烺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心中涌起一股不安,然后再次问道:
“实际上呢不要隐瞒本宫,本宫要知道真实的数字。”
朱慈烺心里清楚,朝廷统计的数字和真实的数字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倪元璐只能硬着头皮,声音微微颤抖地说:
“实际统计大约八千人。”
朱慈烺听到这话,顿感一阵头疼,连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他其实知道冬天对古代的普通百姓而言,无异于一场生死劫难,不过他还是没想到,仅仅只是京城一地,一个冬天竟会冻死八千多人。
要知道,至今京城人口也就维持在一百二十万左右,八千人差不多相当于每一百五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被冻死。
说实话,朱慈烺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数据。
但下一秒,他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再次问道:
“这八千人中都有什么人”
倪元璐继续说道:
“大多数都是一些贫民、流民、乞讨者,偶尔还有一些平民,但是也有一些驻扎在京城的将士。”
将士
朱慈烺听到这话,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双眼满是震惊。
驻扎在京城的将士
也会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