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来自旧时光 > 第76章 岳砦

第76章 岳砦(1/1)

目录

据《岳氏家谱》详细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岳飞的第五个儿子岳霆的后裔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黄河北岸的获嘉县冯庄镇岳寨村,携家带口地踏上了南迁之路。他们渡过黄河,来到了黄河南岸,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小的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村庄。为了保护村庄和村民的安全,抵御可能来袭的匪患,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修建了坚固的寨墙。这座寨墙不仅是一道物理防线,更是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象征。

由于村庄是由岳霆后裔所建,且村民多姓岳,因此这个村庄便被命名为“岳家寨”。这个名字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承,也见证了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和奋斗。

到了清末时期,岳家寨成为了古荥广武等地通向郑州的必经之路。这条道路连接着周边的各个地区,使得岳家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进入民国年间,岳家寨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当时的人们称它为郑县西北角八里岳家寨,这个称呼明确地指出了它相对于郑县的方位和距离。

然而,在郑州解放后,政府的文书上却将“岳家寨”写成了“岳砦”(有时也写作“岳寨”)。虽然名字有所变化,但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依然深厚,岳家寨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想当初在明朝时期,岳姓家族迁徙至这片土地,并在此定居,逐渐形成了岳砦村。时光流转,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大铺村的娄姓第33世子孙与岳姓联姻,而后举家迁入岳砦村,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岁月如梭,清朝雍正年间,孟姓人家也来到了岳砦村,在此安家落户。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当时,娄伟在归德府(今商丘)担任官职,他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的爱戴和赞誉。乾隆皇帝听闻娄伟的事迹后,对其父亲娄望举和母亲的教子有方深感钦佩,于是特地下旨封赠娄望举为修职郎,母亲为八品孺人。

这道圣旨不仅是对娄伟一家的褒奖,更是对他们品德和家教的高度认可。为了纪念这一殊荣,娄家后人将圣旨原文以满汉文对照的形式刻成石碑,并将其立在村中。圣旨碑的基座是一只石鼋,而碑文则采用满汉文对照的方式呈现,其中“圣旨”二字更是乾隆皇帝的亲笔手书,旁边还有放大的皇帝御印。这样的圣旨碑在全国范围内都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了岳砦村的一处重要文物古迹。

据记载:岳飞的第五个儿子岳霆出生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遇难的时候才5岁,跟着母亲和哥哥一同被流放。他本名岳霭,后来孝宗赐名岳霆。岳飞冤案被平反后,岳霆入朝为官,担任过朝散大夫,监潭州守宗正节使,宋宁宗赠修武郎、阁门祗侯。

如今,岳砦在郑州市金水区,那一片区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店、餐馆、咖啡馆等各种商业设施一应俱全,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人们在这里幸福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想起费孝通先生的着作《乡土中国》中的一句话: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