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代价(1/2)
阎修文听到这话,起初并未太过在意,然而当他听完陈东莱对于工业设备制造和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阐述后,心中不禁一紧,立刻变得有些坐立难安起来。
不得不说,把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对九十年代初的干部而言,还是太过震撼了一些。
但即便如此,阎修文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说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他长期在公司内分管技术部门,与境外大企业打过很多交道,亲眼目睹了好几次外企试图用技术壁垒换取国家在某些核心利益方面妥协的情况。
然而,就在阎修文准备开口说话时,一旁的刘良却突然插话道:
“你的意思,难道是说我们会和现代重工产生矛盾吗?说实话,我们公司与国际上的几家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一直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助关系。我实在难以想象我们之间会有兵戎相见的那一天。”
刘良顿了顿,接着说道:“而且,咱们公司的造船技术,跟三菱、三星、现代这些大型企业相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连建造十万吨级货轮的能力都还不具备,更别提去跟那些发达国家的造船厂竞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么可能会跟他们陷入技术竞争的局面?”
陈东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似乎对刘良的反驳毫不在意,继续说道:
“刘总,您说得没错,技术确实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前年年初的时候,贵公司自主设计并建造的首艘五万吨级的货运海轮成功下海,这是我国造船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展示了贵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实力,也为我国的造船业带来了巨大的荣耀。”
听到陈东莱如此热情地夸赞自家公司,阎修文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这笑容中既包含着对陈东莱的赞赏,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这五万吨大型货轮的研发设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初是阎修文主动向公司党委提出了这个建议,并亲自协调了产品研发设计和建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其中艰辛自不必说。
经过长时间的协调,这款大型货轮终于成功问世,并顺利完成了首航。更重要的是,这款大货轮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象征,引起了中央级别的宣传部门的高度关注。他们集中力量对中船工业和阎修文本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报道,让这位本来从不显山露水的国企干部一举成名。
当他得知自家公司的技术成果已经传到了像石梁这样偏僻地市的干部耳中时,阎修文更加坚信中船工业已经凭借着这款产品,成功地进入了国民的视野。这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见这位领导的表情似有意动,陈东莱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对于先进技术的学习步伐也会越来越快。当我们逐渐消化并掌握了那些发达国家所谓的‘落后技术’之后,我们迟早会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到那个时候,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开发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