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生死之间的不凡历程 > 第464章 李旦退让-朝堂风云起

第464章 李旦退让-朝堂风云起(1/2)

目录

在权力交织、暗潮涌动的大唐朝堂,李旦身处风暴中心,肩负着扭转乾坤的重任。接下来的几日,在张柬之和狄光远的全力协助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至关重要的上表筹备工作中。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王府的窗棂,李旦便已坐在书房的案几前,面前堆积如山的典籍,记录着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权谋斗争。这些泛黄的书卷,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教训,成为李旦探寻治国理政之道、为上表寻找坚实依据的宝库。张柬之和狄光远也早早赶来,三人一头扎进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

张柬之,这位历经宦海沉浮、深谙朝堂之道的老臣,凭借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古籍中仔细搜寻着与当下局势类似的案例。每找到一处,他便如获至宝,认真研读,详细记录下其中的关键要点。他时而紧皱眉头,时而轻轻点头,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试图从往昔的纷争中汲取应对当前困境的智慧。

狄光远,狄公仁杰之子,继承了父亲的聪慧与果敢。他在一旁协助张柬之,专注于梳理各朝各代因权力争斗引发的动荡,以及那些成功平息纷争、稳定朝局的举措。他的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希望能从中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策略,融入到他们即将呈递的上表之中。

李旦则在一旁认真地做着笔记,将两人找到的有用信息一一整理汇总。他深知,这份上表不仅是对自己政治立场的清晰阐述,更是为大唐未来指明方向的关键一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确保无懈可击。

待搜寻告一段落,李旦便亲自提笔撰写上表的初稿。书房内,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他神情专注,每写一句,都要反复斟酌良久。时而停下笔,凝视远方,陷入沉思;时而又眉头紧锁,提笔修改。字里行间,满是对大唐江山社稷深深的忧虑,以及对朝堂之上无休止权力争斗的无奈与痛心。

“王爷,您看这一段,是否应该再强调一下举荐大臣的能力和忠诚,让陛下更加放心?”张柬之指着初稿上的一段文字说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谨慎与关切,深知在这份至关重要的上表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陛下的判断。

李旦接过,仔细阅读后,缓缓点头道:“张卿所言极是。这几位大臣皆是我大唐未来的希望,是能匡扶社稷、扭转乾坤的栋梁之才,必须让陛下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方能放心委以重任。”说罢,他轻轻拿起笔,在原文上认真地进行修改,每一笔都写得极为用力,仿佛要将对这些大臣的信任与期望深深烙印在纸上。

狄光远在一旁思索片刻后,说道:“王爷,除了强调大臣的能力,还可适当提及您对陛下的忠心,表明您的退让并非是对陛下的不信任,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朝局的稳定,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权力纷争之中。如此,或许能让陛下更深刻地理解您的良苦用心。”

李旦微微一愣,随即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狄卿心思缜密,考虑周全。如今陛下身处高位,对各方势力的态度必然极为敏感。本王确实应该向陛下表明忠心,让陛下明白本王的一片赤诚之心,一切皆是以大唐江山为重。”说罢,他又在文中添上了几句情真意切的话语,表达自己对陛下的忠诚与对大唐未来的殷切期望。

就这样,经过数日日夜不停的反复修改,这份凝聚着三人无数心血的上表终于完成。

李旦轻轻拿起这份沉甸甸的上表,看着那密密麻麻、工整书写的文字,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份上表一旦呈递给陛下,便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将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将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激起千层浪,对大唐的未来产生深远得难以估量的影响。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勇气与决心都汇聚在这一刻,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的天空,默默祈祷着大唐能在这场风云变幻的权力博弈中,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此时,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王府的庭院中,似乎也在为这份承载着希望与使命的上表注入力量。然而,李旦明白,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一场更为激烈的政治风暴。

然而,李旦明白,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一场更为激烈的政治风暴或许正悄然酝酿。

张柬之看着李旦凝重的神情,轻声说道:“王爷,此表言辞恳切,事理明晰,凝聚了我等的心血与期望。但朝堂局势错综复杂,人心叵测,即便陛下阅览后有所触动,恐也会有各方势力从中作梗。”

李旦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坚毅:“张卿所言,本王亦有思量。但事已至此,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本王已无退路。哪怕前方荆棘满途,也定要一试。”

狄光远抱拳说道:“王爷放心,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我与张大人定会始终追随王爷左右,全力以赴应对各方变数。”

李旦欣慰地看着二人,说道:“有二位相助,乃本王之大幸,亦是大唐之幸。接下来,我们需谋划如何将此表稳妥地呈递到陛下手中。”

三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商讨上表的呈递事宜。张柬之分析道:“陛下日常政务繁忙,身边又不乏佞臣环绕。若贸然呈递,恐被小人拦截,或是在陛下阅览前便歪曲表中之意。依微臣之见,需寻一位陛下极为信任,且刚正不阿之人代为呈递。”

狄光远思索片刻后说道:“礼部侍郎王方庆大人如何?此人清正廉洁,一向忠心耿耿,且在陛下心中颇有分量。若由他代为呈递,或许可确保上表顺利到达陛下手中,且能如实传达王爷的心意。”

李旦听闻,沉思片刻后说道:“王方庆大人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他为官多年,口碑颇佳,对大唐亦是忠心不二。只是此事重大,还需先探探他的口风,确保万无一失。”

张柬之点头称是,说道:“王爷放心,微臣与王方庆大人平日里有些交情,明日便去拜访他,委婉提及此事,观其态度。”

李旦叮嘱道:“张卿前去,切不可过于急切,需旁敲侧击,探清他的真实想法。若他有丝毫犹豫,切不可强求,以免走漏风声。”

张柬之应道:“王爷所言极是,微臣定当谨慎行事。”

第二日,张柬之精心准备一番后,前往王方庆府邸。二人在书房中相见,寒暄过后,张柬之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引向朝堂局势。张柬之感慨道:“如今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陛下虽圣明,但难免会被一些琐事蒙蔽双眼。我等身为臣子,忧心不已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