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落幕余晖-参政之路(1/2)
武则天头戴凤冠,身着华丽庄重的皇后服饰,在庄严宏大的仪式中接受百官朝拜。那璀璨的珠宝在凤冠上闪烁,似是在宣告她如今荣耀的地位。然而,当她抬眼望向殿下那一张张或恭敬、或不满、或质疑的大臣们的脸时,心中清楚,这看似辉煌的一刻,不过是她漫漫权力征途的新起点,前方等待她的,将是重重艰难险阻。
成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内心的政治抱负开始如破土的新芽,蓬勃生长。她渴望参与朝政,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然而,这个想法刚一露头,便遭遇了朝中大臣们如狂风骤雨般的质疑与反对。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们,自恃为大唐开国功臣,历经太宗、高宗两朝,在朝中根基深厚,势力庞大。他们秉持着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后宫女子就应恪守本分,相夫教子,绝不可干涉朝政。在他们眼中,武则天出身并非顶级门阀,且以才人身份侍奉太宗后又与高宗结合,本就有违伦理,如今竟妄图染指朝政,实在是大逆不道。
一日早朝,宰相褚遂良便毫不留情地站出,手持笏板,言辞激烈地谏道:“陛下,皇后之位关乎国本,今武氏已居后位,臣等已多有异议。然武氏竟还妄图参与朝政,此乃乱国之举。自开天辟地以来,未有女子干政之先例,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让武氏插手朝堂之事!”说罢,他将笏板重重地置于殿上,以头叩地,声泪俱下。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众人皆将目光投向高宗李治。李治面露尴尬之色,心中虽有维护武则天之意,但面对褚遂良这般元老重臣以死相谏,一时也有些犹豫不决。
武则天在帘后听闻此言,心中怒不可遏。她紧咬银牙,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心中暗暗发誓:“这群迂腐之臣,竟如此轻视于我,我定要让他们见识我的手段与才能!”
面对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武则天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参与朝政的决心。她深知,若想在这男尊女卑的朝堂之上站稳脚跟,唯有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高宗的信任与支持。
当时,唐朝边境时常受到吐蕃的侵扰,边民苦不堪言,朝中大臣对于如何应对吐蕃的策略也是争论不休。一派主张出兵征讨,以武力震慑吐蕃;另一派则主张求和,通过和亲等方式换取边境和平。高宗李治为此事愁眉不展,寝食难安。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在私下里花费大量时间翻阅典籍,研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以及军事情况,还秘密召见了不少曾在边境任职的官员,详细了解吐蕃的军事部署和风土人情。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她向高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认为,单纯的出兵征讨或求和都并非万全之策。吐蕃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贸然出兵,后勤补给困难,且吐蕃军队作战勇猛,若陷入持久战,对唐朝不利;而一味求和,虽能换取一时的和平,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吐蕃定会得寸进尺。她建议,一方面在边境加强军事防御,屯田练兵,提高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利用吐蕃内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扶持亲唐势力,从内部削弱吐蕃的力量。同时,开展边境贸易,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对吐蕃的影响。
高宗听了武则天的分析后,大为赞赏。他没想到武则天一个女子,竟能对军事和政治局势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于是,高宗按照武则天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唐朝边境的局势逐渐稳定,吐蕃的侵扰明显减少,武则天的这一策略初见成效。
此事之后,高宗对武则天愈发信任,开始让她参与一些朝廷事务的讨论,听取她的意见。武则天也借此机会,更加积极地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为高宗出谋划策。
随着参与朝政的机会增多,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朝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尤其是吏治方面,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