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让他们学会识字(2/2)
铁器虽受欢迎,但即便朱樉对冶铁技术有所改进,周地在这方面并无太多优势。洛阳盆地最大的铁矿位于宜阳和渑池,两地均被亚加达控制。有这样一个技术成熟的邻居,朱樉手中的小铁矿即使品质不高、开采困难,想要大量销售铁器,几乎是空想。
除了这三种大宗商品,朱樉手中可出售的物品寥寥无几。虽然窑炉结构改进后,陶器质量大幅提升,甚至开始生产瓷器,但作为新兴品种,技术不成熟,产量不稳定。与前几种物资一样,主要还需满足周地的巨大需求。亚普两国制陶工艺先进,五家商铺都在向周地销售陶器,对瓷器稍有兴趣。
望远镜利润丰厚,但因与吕布威有专卖协议,加之其遭遇和赵盛的封口费,公开销售不妥。水力机械是亚普所不具备的,但要运转这些机械,必须建水坝,而目前生产的水泥远远不能满足朱樉计划中这个冬天的建设需求。思来想去,所有物资都匮乏,都需要优先满足周地的需求。
在当前,唯一能够展示的成果,便是那些印刷成册的纸质书籍。书珂家族世代以雕刻印章为业,经过朱樉的指点,他们几乎立刻领悟了陶制活字的制作技巧。
制作陶制活字并不困难,但在寻找适合活字印刷的油墨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印刷出的效果远远不及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
面对这种情况,朱樉只能让书珂设法提升墨水的品质,逐步改进活字印刷技术,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印刷工作。
书珂是个充满活力的人,尽管人手不足,但他周围的热情工作氛围也感染了他,一旦条件成熟,他便开始了疯狂的印刷工作。
印刷出的书籍足以充实王室的藏书,正好可以供朱樉用来获取利润。
朱樉看着五位执事翻阅着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心中不免感到紧张。
在这个时代的流通中,书籍并不兴旺,一方面,能识字的人大多是贵族或贵族的后代,他们都有自己的书籍来源。
另一方面,知识作为贵族的特权,传播途径受到种种限制,只是由于频繁的灭国战争,导致许多贵族流离失所,知识才开始传播开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各国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书籍,还清空了被自己征服的诸侯国的藏书,民间也因许多失势贵族而拥有不少书籍。
书籍并不是稀缺品,各国有许多专门销售笔墨文具的商店,但很少有专门卖书的。
贵族有专门的抄书仆人,有钱的雇佣人抄书,没钱的则借书来抄,除了那些公开的,各种知识仍然局限于各自的小圈子。
至于数量最多的普通民众,想要他们买书,首先还是让他们学会识字吧。
当朱樉提出要卖书时,众人的表情都显得非常奇怪,似乎很难理解这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