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噬恶演武,诸天除魔 > 第97章 悟招

第97章 悟招(1/2)

目录

第97章悟招

晨光熹微,薄雾寒凉。

庭前台阶旁,芭蕉叶子上凝着露珠,将坠未坠。

屋檐下石砖整洁,刚刚被仆人擦过一遍,连一丝水迹也没有,铺了一张虎皮坐垫。

有个男人盘坐于其上,手中抓着念珠,目光盯着芭蕉,似乎神游物外,怡然自得。

“伯父,果然如你所料,那郑回阴险狡诈,昨日把那些人全带回了他府上。”

段茹素站在一旁,恨声说道,“这些人坏了咱们的大事,今天皇榜和那些告示一贴出来,咱们掀起来的风声,很快就要被搅浑了。”

宇文家族的人,之前还只是在王城之外活动,还没有真的到城内针对那些目标下手。

按照他们之前的估计,至少该等到城内有人出了事,才能够引到国君入场。

那个时候,民间谣言已经成了气候,就算国君态度有了变化,匆匆入场,也未必能够轻易的压过流言。

可是宇文家的人竟然还在城外就受了挫,败露得太早了。

郑回也够敏锐,这时就得以劝动国君入场,一下遏制住了原本谣言流传的那个势头。

“人要办事,总难免遇到一些变数,有大有小罢了。”

男人说道,“你刚遇到了挫折,就这样恼怒,一夜过去,居然还是不能安定下来,空耗心神,折损精力,于事无补,先听我念一篇静心的经文吧。”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这人正是段忠,看起来,不过是四十岁上下,肌肤饱满润泽,瞧着反而比段茹素还年轻些。

乌发如墨,剑眉虎眼,颧骨微高,下巴有短须,浓密又整洁。

以他的身材相貌,顾盼之间,自有一股雄壮的威势,但轻袍缓带,嗓音不疾不徐,又显出几分温润文雅。

段茹素看他竟然真的想念完整篇经文的样子,嘴角不由动了动,可又不敢出声打断。

“唉,你不静心,脑子怎么转得起来呢”

段忠说道,“异牟寻一直在打压我军中的势力,我最近就不免把心思放在军事上面。”

“跟宇文家的一应事务,全交给你接洽,是让你去驾驭他们,不是让你也沾染那些杀手、谍子一样的习性。”

“他们办事,不成多半就是死,而你受这点挫折,根基未失,底蕴犹在,你急什么”

段忠指间拨着念珠。

“宇文家势力不小,派出来的人却不是最好的,损失了这一批人,对我段家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况且我们还有吐蕃,可以引为援手,吐蕃已经请出一名大祭师和三十六名大僧,将要来助我们一臂之力。”

段茹素又惊又喜:“吐蕃竟然连这种人物都派出来了!”

放眼整个吐蕃,大祭师也是屈指可数,基本都是负责主持王室的祈福庆典,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保护王族的安全。

而那些大僧,个个也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手。

这些人都应该是长居王城的。

除了当年与唐军交战最烈之时,听说过大祭师随军之事,别的时候,从未听说这些人踏出国境。

“你以为我这几年,年年接见吐蕃人的时候在干什么”

段忠悠然地说道,“就是要让他们亲眼看看,南诏现在人心所向,告诫他们,南诏如果倒向大唐的后果!”

“饶是如此,我用了好几年时间,也没能说服他们,派出这等高手,助我夺取君王之位。”

“但是大唐那边厉兵秣马,整顿军备,今年是必然要起兵,彻底收复失土。”

“时事如此,也由不得吐蕃人不下决心了。”

段茹素振奋不已:“好,他们什么时候来,以这些高手的脚力,到我们这里也用不了太久吧,等他们一到,咱们就可以动手。”

“不,他们路上还要帮我们办另一件事。”

段忠说道,“我们要逼着异牟寻等人,先对我们段家动手。”

段茹素不解道:“伯父从前教我兵法武艺,就是要抢占先机,怎么这回反而要白白送出先机”

段忠手上念珠停住,语气微沉,道:“异牟寻当年虽然大败,这些年驱逐吐蕃驻军后,治理民生,倒还真做的不错,军中有些武将也心存摇摆。”

“我们若先动手,虽然事后也可以对这些不满之人镇压清洗,却难免自损将才,而若是,异牟寻先对我们最有功勋、最有名望的将门世家下手。”

“我们被逼无奈,请王禅位,自然能为我南诏保留更多将领。”

段茹素了然,心悦诚服道:“伯父高见!”

段忠瞥他一眼,似在微笑,心里却是暗叹一声。

这哪里就能算得上什么高见了,但凡侄儿多些头脑,都不用把话说这么明白,他也该自己领会出来。

可惜当年,吐蕃封段忠为“义王”之后,使段忠自觉锋芒太盛,故意把自己的子侄辈,往那种有勇无谋的路子上培养。

南诏先王,果然因此对他段家比较放心。

段茹素,少年时明明也是很有心计的一个人,在子侄辈中最被看好,奉命装成有勇无谋,装了这么多年,把自己也给装进去了。

难道真是脑子常年不动,就会觉得不要脑子更舒服吗

段忠这几年,每每觉得家里后继无人,只能寄希望于重孙辈,就对南诏王室多出一份怨恨。

若非当年忌惮王室,何至于把家里教成这个样子

段忠有时念静心咒,其实只是想用佛法告诫自己,不要对这些愚鲁的子侄苛求太过。

至于当年,是吐蕃故意加封,让南诏君臣离心这件事。

段忠倒是没有太过记仇,反而觉得,那是当时霸主该有的一种城府、一种风范。

唐人迁徙来、被掳来之后,虽为南诏繁荣出了大力。

但段忠一向觉得,唐人那种明明也因霸道而自豪,却又希望内用圣道,仁德抚育,与民休息的风气,是一种举棋不定的庸俗心。

欲求霸业,自然纯以霸道为佳。

霸道若不善养民,那就向外掠民,反正唐人特别好用,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南诏在先王时的鼎盛之兆,不也是靠结交吐蕃,借鉴其法,掠民所得吗

不过,吐蕃在安史之乱后,为培植国力,已在占下的土地上,逐渐禁用汉文,推行吐蕃文字,这一点却比南诏做的好多了。

大唐急着想收复失地,只怕也有这重原因。

等段家坐稳王室之位,对于吐蕃,还有不少可学之处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