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国潮1980 > 第1535章 背井离乡

第1535章 背井离乡(1/2)

目录

1988年12月28日,严寒中的东京,晨曦中的街头。

一栋高楼之下横卧着一具脑浆迸裂,鲜血四溅的女尸,其状令人惨不忍睹。

事发后,一个小时之内,日本警方人员和日本记者迅即赶到了现场。

调查结果为,死者方某,年龄二十九岁,系华夏沪海籍青年女子。

死因确认为跳楼自杀。

日本警方经过现场勘察,除了在死者身上找到的一纸血迹斑斑的遗书,再没有发现死者任何的遗留物。

遂通知华夏使馆,请其代为处理善后事宜。

而在使馆所收到的这封遗书里,方姑娘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赴日原因和自杀动机的。

“我名叫方萍,来自沪海,是一个普通女工。因听人说日本赚钱容易,也想走出国致富的道路,来之前,尽管有人说起‘异国并非天堂,来日本的人干的都是极其低微又艰苦的工作’,但我认为无论干什么工作,即使收入只有当地人一半不到,但比起国内还是高多了。一年前,我和昔日同学李凌重逢,他两年前留职停薪去了日本,已经相当阔气。答应我只要有两万元就能帮我办到日本,而且许诺到日本后,还会帮我解决工作问题。保证一年有三百万日元的收入。我的家人为我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东拼西凑,拼上家底才为我凑足费用。原本我指望在日本辛苦几年,就能靠打工还清债务,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被李凌用欺骗手段骗到这里后,不仅我所带来的东西钱财和证件皆被夺走,而且被他和另一名沪海人诱迫强暴,并强迫我以色相骗钱,做有损国格和人格的坏事。如不应允,他们就打我,虐待我,我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又无颜活在人世……”

这件事被隔天的《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刊发。

所以第二天一早,随着当天的报纸出现在日本各大城市的街头,在日的华夏留学生们立刻就有人注意到了这则惨绝人寰的消息。

尤其是在日沪海人的群体,登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奔走相告,把刊登这个消息的报纸手手相传,很快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

有人好奇询问那个方萍底细的,有人痛骂那两个骗子的,有人哀叹这场惨祸的,替方萍家人感到痛心的。

但更多的人,还是不免心生兔死狐悲和同病相怜之情,从方萍惨死在异乡这件事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于是那些同在东京的沪海留学生们,为了方萍的遗骨能早日回国,立刻自发性的开始了募捐活动。

褚浩然也是沪海人,而且因为他帮助过的留学生不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这个消息。

不用说,他知道了也就等于宁卫民知道了。

毕竟在他所认识的人里,也只有宁卫民财力充裕,而且为人仗义。

哪怕宁卫民不是沪海人,他也确信宁卫民不会袖手旁观的。

果不其然,当他打电话对宁卫民说了这件事之后,宁卫民毫不犹豫就表示愿意帮忙。甚至还不仅如此,宁卫民马上就联系了使馆的熟人,打探了一下事情目前的情况,表示了个人捐款的意愿。还问清了出事的地点。

随后便开车接上了褚浩然一起前去拜祭。

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有点惊讶地发现居然不止他们想来给这位素昧平生的同胞送行。

事发现场居然已经有不少留学生和他们想到了一起,自发的前来了。

在警方遗留痕迹的路边,十几只或黄或白的菊花就摆在路边,旁边还站着四五个人。

大概是大家都财力有限吧,每人只带了一朵花来。

这无疑也让逝者的结局显得更凄凉,让这个名叫方萍的姑娘短短的一生充满了悲苦的色彩。

至于宁卫民和褚浩然,他们把车停好之后,每人抱着一大束搭配好的菊花走了过来。

他们西服革履的体面衣着和如此的做派,立刻就让其他人误会了,大家都以为他们是使馆的代表,于是立刻就有人追过来询问。

“同志,现在进展怎么样了,你们联系逝者的家人了没有?”

“同志,死了的那个姑娘后事怎么安排的?还那两个坏蛋呢,找到没有?可不能让他们跑了啊。”

“同志,我们凑了点钱,怎么交给方萍的家人啊?你们有联系方式没有?”

听口音,这些人全都是沪海人。

宁卫民只好解释,“你们搞错了,我们不是使馆的人。我们只是看到报纸后,自己前来拜祭逝者的,有关这件事的后续状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大家要想知道,恐怕还是得自己去问使馆的人。”

但即便如此,他的京城口音也依然惹人侧目。

仍然有人吃惊地问。

“你们也是自己来的?可你……你的口音……你们不是沪海人吗?”

“我不是,他是。”

宁卫民先回头指了指跟着自己的褚浩然,然后又反问对方。

“京城人也能来的吧?大家都是华夏人,对吗?”

对方顿感尴尬,问话的人意识到了自己问题的愚蠢。

“对不起,我……我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只是……”

宁卫民也不以为甚,都是同胞,犯不上计较。

“别在意,没事的,不过你们既然都是沪海人,那有谁和逝者认识吗?”

他本想更多的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却没想到这些人都摇了摇头,原来他们也和他一样都不认识这个姑娘。

这倒是让人相当意外的情况。

不为别的,就因为在东京生活,时间对华夏的留学生永远是奢侈品。

大多数的留学生在经济上都是很窘迫的,别说不可能像宁卫民这么自由,就连有一技之长的褚浩然也比不了。

大家不是要打工,就是要读书,剩下的时间除了吃饭,都不够用来睡觉的。

如果他们和逝者也并无多少关系,只是看在同乡的份儿上,才在早上赶过来的,那么他们一定是请了假了来的,这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实际的代价。

要知道,国内的人此时惯以为沪海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市侩鬼,有几个人能相信沪海人会为了一个事不关己的事儿,做出这样的牺牲?

要不是宁卫民今天亲眼所见,要不是他的身边有姚培芳这样聪明能干的沪海姑娘,后来又认识了褚浩然这样竭尽所能帮助同乡沪海人,恐怕他也不能轻易相信。

但现在他得说,谁要随便开地域炮,真的就是一种成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