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悟空神化,故主还生(1/1)
四、善后
孙悟空夺取了五件宝贝,消灭了金角银角,救了唐僧之后,收拾了行李马匹上路西行。走了没多远,一个瞎老头儿扯住唐僧的马,道:“和尚哪里去?还我宝贝来!”孙悟空认得是太上老君,故意问道:“什么宝贝?”太上老君便说,葫芦是他盛丹的,净瓶是他盛水的,宝剑是他炼魔的,扇子是他扇火的,绳子是他勒袍子的带。两个妖怪,一个是给他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给他看银炉的童子,偷了五件宝贝,走下界来。
听起来只是太上老君管束不严,孙悟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太上老君接下来说了两句矛盾的话,暴露了两童子下界为妖不是这么简单。太上老君先说,两个童子下界,“正无觅处,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但孙悟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该问太上老君一个“钤管不严”之罪。太上老君一听,又改口了,说“不干我事”,是“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用来试探取经队伍有没有取经真心的。这说法就非常不可信了,既然是菩萨借来在此为妖,那太上老君就是心知肚明的,是他批准过的,怎么前面又说是两个童子偷了宝贝,走下界来?又怎么可能到处找也找不到?更不合理的是,找了半天找不到,等唐僧等人带着宝物准备走的时候,太上老君突然又找到了。这个时候金角银角都被消灭了,他怎么找到这里的?难道宝物有定位功能?那为什么在之前就定位不了?
太上老君的这一段话处处矛盾,自己都解释不通。可以确定,孙悟空和金角银角苦战的时候,太上老君就在附近观望,一直到两个童子彻底战败,孙悟空要带走他的宝贝时,他这才现身索要。
这一次猛烈的攻击,最终以玉帝和太上老君的失败而告终,道家一派驻扎在平顶山的力量被扫平,平顶山成为势力空白,为佛教势力的占领做好了准备。太上老君虽然没有完成玉帝交办的任务,但是在最后离间了孙悟空和观音菩萨的关系。明明和玉帝一起谋划的对取经队伍的歼灭战,太上老君却说是“海上菩萨”借了三次,自己才不情不愿配合的。他也不说是哪个海上,也不说是哪个菩萨,却巧妙的误导悟空认为是观音菩萨,反正悟空也不会去问,也不能去质疑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考验。此时的孙悟空还是没有多少心机的,非常配合的就骂上观音菩萨了,说这个菩萨太无赖了,明明答应取经路上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怎么现在弄个妖怪来害我!孙悟空与金角银角交手,两次险些丧命,他的愤怒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又诅咒道,“该她一世无夫!”
第十一章悟空神化,故主还生
一、唐僧的导师——悟空
平顶山脱险,师徒四人走了多时,又遇见一座高山阻路。
唐僧此时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说西天怎么如此难行,走了四五年,怎么还没有到。孙悟空就劝说道,还早着呢,要是按平常人出门办事类比,现在取经队伍还没走出大门呢。
进入深山,唐僧心中又添凄惨,又问孙悟空,吃了这么多苦,还没到灵山,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长安。孙悟空又劝道,不要急,不要想,只管放心前进,功到自然成。
红轮西坠,天色将晚,师徒四人来到了“敕建宝林寺”。唐僧上前借宿,被僧官一顿奚落,又心生哀怨,暗叹人离乡贱,自己命苦,常遇不良之人。还亏孙悟空做得恶人,强要寺内五百僧众出寺迎接,才得借宿。
入夜,唐僧出门,见明月当空,又口占一首古风长诗感叹,“别馆寒窗孤客闷”,“何日相同返故园”。唐僧此时思乡之情甚重,畏难情绪也要产生了。
孙悟空听了这首诗,就由月之变化说起,阐明先天采炼之意。最后孙悟空说,“我等若能温养二,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唐僧听了,“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向孙悟空称谢。
西游记里,类似的场面还有很多。名义上,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是引领悟空修行的人。实际上,唐僧取经如果算作一场修行的话,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不断指导唐僧的人就是孙悟空。这也补充说明,孙悟空当初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学习的是佛法,而且他比唐僧懂的要多的多。
沙僧听完孙悟空的解释,补充道:“师兄此言虽当,只说的是……,更不道……。”沙僧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学的是道法,所以和孙悟空的见解有些不同。唐僧听完,反应就不太一样,只是“亦开茅塞”。
猪戒呢,上前扯住唐僧,说师父别听他们乱扯,误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