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铜钟(四)(2/2)
首先就是绘制图纸、设计钟身的文字花纹,这部分相对简单,但要求也高,毕竟是熊部落第一件大型的器具,就算熊洪想要简单一些,但熊巫等人却非要追求完美,经常是只要有哪些笔画或者图案有瑕疵,就换掉重新写。。
而除了熊洪之外,部落绘图最好看的几个巫,也都被“抓”到冶炼坊院子里的住宅内,整日地关在里面,画出最符合熊巫要求的图样——熊洪无所谓,只要是制作出来,能用就行。
其次是计算铜锭的重量、比例,这些由熊黑带着几名“第五段”的族人们一同计算。并且设计制作的导轨、吊装工具,也需要这些人进行更精确的计算。
然后是对冶炼现场的人员分工,要说这次铸造成功,熊木无疑功劳最大。在现场,将高炉、保温炉、导轨导流槽等工作,以及把熔炼、浇铸、封堵等流程安排的井井有条,每组之间互相配合、衔接流畅,整个铸造过程显得顺利无比,避免了很多可能发生的问题。
原本熊洪最担心的浇铸中断或者模范移位的事情,也根本没有发生,这些细节上的东西,也是族人们一步步地检查、不厌其烦地调整,才得到的结果。
……
铜钟铸成,打磨完毕之后,就要往部落里运送了。
在这二十天里,被选为建造“钟鼓楼”的位置,已经用石块和砖瓦堆砌了起来,粗大的木架搭在建筑物旁边,上面捆绑着铁制的滑轮,就等着将“熊山钟”给吊装到上面。
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也从钟鼓楼出发,延伸向四个方位。
如何将铜钟运过去,倒是让熊洪有些头疼。
毕竟近五千斤的重量,普通的马车和牛车根本承受不住,别说运走了,不被压散架就说明车子质量非常好。
为了解决运送的问题,熊洪等人只能另辟蹊径,利用路上的积雪,制作了一个比爬犁大上很多的雪橇,前面由几匹马一同拉着,缓缓地向部落走去。
吊装是在下午,吃过饭,几乎所有的族人都从围墙里出来,聚集到了旷野上,围观安装铜钟的场景。
钟鼓楼所在的位置,只是一个还没有打地基的院子,目前才把楼的主体建设完工。
楼体底部是个正方形,边长六米,高度在八米左右,因为要承受铜钟和上层建筑的重量,底部全部用坚硬的石头和泥浆等砌成,墙体厚度则按照熊部落的建筑标准,达到了一米二厚;
钟楼分为三层加一层,底部是安放滴漏的地方,用于计时;院子里规划了一处放置日晷和圭臬的地方,用于校正时间是否有偏差;
第二层则是敲钟人休息的地方,同样有个滴漏放在中间,用于早晨和晚间的敲钟时间参考。
第三层就是放置牛皮大鼓的地方了,大鼓的声音也可以传很远,而且配合着钟声,也能传递更多的信息给远方的族人;
而在三层往上,则是一处类似亭台的地方,以房间的四棱为柱,做成了四面开窗的阁楼样式,平时窗户都开着,到天气不好或者夜晚的时候,就会把窗户关上,延缓铜钟的锈蚀。
有了铜钟如果不放上去,熊洪总觉得有些遗憾。所以当铜钟运送到部落的时候,他便没有怎么耽误,直接让人把铜钟运送到了钟楼这边。
巨大粗壮的木架,在族人们的搭建下,形成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吊装设施,通过顶部安装的滑轮,十几个强壮的族人一起用力,一点点地把铜钟给吊了上去。
还好顶部的空间够大,虽然钟楼越往上修面积越小,但在四楼也有个三米五宽,足够站下十几个族人,早已等候在此的族人们,将铜钟身上绑着的绳子使劲拉住,在底下族人的配合下,将铜钟放置在木板上,木板下方。
吊钩并不是压在墙体上,而是两侧都有一个厚实的砖柱,把用铁棍包裹一圈的栗木横在两座砖柱中间,栗木已经用铁箍箍紧,非常结实,而在栗木中间,一个巨大的铁钩挂在上面,等着挂住铜钟的种钮。
十几个族人一起使劲,抬起厚实的钟裙,把铜钟往上举,其中一名族人则将圆木开始调整,当铁钩挂住钟钮的那一刻,便让周围的族人放下。
圆木与两侧的砖柱挤压,发出“吱呀”一声。
“族长,挂上了!”
族人们探出头,小心地跟楼下的熊洪等人挥着手,熊洪听闻,立马上前,几步走上楼梯到达四层。
撞木在铜钟北面,用两根绳子挂着,与地面平行,撞击的一端,用一块兽皮包裹着,防止将钟身撞变形。而在钟身身上,专门预留了一块用来撞击的地方。
熊洪难掩内心的激动,前世在各个景点,都没有体验过撞钟的感觉,让他颇为遗憾,没想到在这里,敲响熊部落第一声的“殊荣”,就这样得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咚~咚~咚~”
站在四层的族人们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声音传来,让他们耳朵里面震的生疼,熊洪也不例外,便放弃了继续敲钟的念头,往楼下走去。
钟声悠扬,楼下的族人们听到的声音就小了很多,但传的更远,就如同远处的惊雷,越过无垠的旷野,传到熊部落这里来。